Google Gemini 3 顯示強者風範? OpenAI ChatGPT 未來的挑戰在哪

Google 推出 Gemini 3、Nano Banana Pro 與 Antigravity 開發平台,技術基準測試全面領先。OpenAI 面臨技術落後與財務壓力,但擁有 8 億週活躍用戶與微軟支持。這場 AI 競賽的真正贏家是誰?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AHHA 編輯團隊
發布:2025年11月24日
更新:2025年11月25日
46 分鐘閱讀
39 次瀏覽
Google Gemini 3 顯示強者風範? OpenAI ChatGPT 未來的挑戰在哪

TL;DR (重點摘要)

2025年11月中旬,全球AI圈迎來一場巨大震撼。Google 強勢推出最新旗艦模型 Gemini 3,同時發布Nano Banana Pro 圖像生成模型與Antigravity 代理式開發環境,這一系列發布不僅在技術基準測試上全面超越 OpenAI 的 ChatGPT,更在產業生態與市場格局上掀起前所未見的競爭風暴,使用者最終會是這場 AI 競賽最後贏家嗎?

📑 文章目錄

  1. TL;DR (重點摘要)
  2. 歷史會重演嗎?從 Netscape vs IE 看 OpenAI vs Google
  3. Gemini 3 的技術突破:全面超越 ChatGPT
  4. Sam Altman 的內部警告:OpenAI 面臨「逆風」
  5. 關鍵差異:這次 OpenAI 背後的微軟
  6. Google 的基礎設施優勢:TPU 晶片與生態整合
  7. 誰會是最後的贏家?使用者與生態系受益

歷史會重演嗎?從 Netscape vs IE 看 OpenAI vs Google

回顧 1994 年,真正主宰網際網路的瀏覽器不是 IE、更不是 Chrome,而是 Netscape Navigator。這款瀏覽器憑藉強大的技術創新迅速席捲全球,市占率一度高達 90%,成為 Netscape 等同於網際網路」的代名詞,就如同今日的 ChatGPT 等同於 AI。

然而,1995 年 8 月,微軟推出 Internet Explorer 並將其內建於 Windows 95 作業系統中,這個看似簡單的「綑綁策略」卻造成毀滅性打擊。當消費者打開電腦就能看到 IE 時,下載其他瀏覽器的理由隨後將逐漸消失?未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IE 市占率爆發性成長,到 1998 年成為最受歡迎的瀏覽器,2004 年更達到 95% 的市場支配地位,而 Netscape 呢?結局就是直接淘汰。

ai-war-image-1

參考來源:The History of the Browser Wars: When Netscape Met Microsoft

Google 的平台級護城河 vs OpenAI 的先發優勢

當前的 AI 戰局不禁讓人聯想到 1990年代。Google 猶如當年的微軟,擁有 Android、Chrome、Gmail、Google Search 等龐大生態系統。根據最新數據,Gemini 已被整合至 Google的「AI模式」搜尋、Gemini 應用程式、Workspace 企業方案,以及 Android系統助理中。這種深度整合讓超過10 億 Android用戶只需「長按電源鍵」或「從螢幕角落滑動」就能啟動 Gemini,無需額外下載或註冊。這正是微軟當年利用 Windows 作業系統優勢的翻版。

OpenAI 則像當年的 Netscape——它是技術的開創者,擁有先發優勢,ChatGPT 在 2022 年底推出後迅速引爆生成式 AI 浪潮,目前每週活躍用戶達 8 億人。然而,面對 Google 這種平台級護城河,單靠一個聊天機器人要維持領先地位,越來越吃力。

ai-war-image-2

Gemini 3的技術突破:全面超越ChatGPT

Google 這次推出的 Gemini 3 之所以受人驚艷,並非偶然,而是基於對「預訓練」(pre-training)方法論的根本性重估。當業界許多人認為預訓練已經到達極限時,OpenAI 將戰略重心轉向「推理模型」( reasoning models )如 o1,期望透過延長推理時間來提升效能。

但 Google 證明了預訓練仍有巨大潛力。Gemini 3 在幾乎所有標準基準測試中都超越了 OpenAI 最新發布的GPT-5.1。具體數據顯示:

多模態推理能力:在 MMMU-Pro、ScreenSpot-Pro、Video-MMMU 等多模態基準測試中,Gemini 3 Pro 展現顯著優勢,全面優於GPT-5.1 與 Claude 4.5。

抽象視覺推理:在 ARC-AGI-2 基準測試中,Gemini 3 達到 31.1%,幾乎是 GPT-5.1的兩倍,並且超越自身前一代版本 六倍以上。

程式設計能力:在 LiveCodeBench Pro 的演算法問題解決測試中,Gemini 3 Pro 獲得 2439 的 Elo 評分,比 GPT-5.1 高出近 200分。在SWE-bench Verified 編碼代理基準上,Gemini 3 達到 76.2%,大幅超越 GPT-5 的 74.9%。

WebDev Arena 排行榜: Gemini 3 以1487 Elo 的成績位居榜首。

深度推理模式: Gemini 3 的 Deep Think 模式在 Humanity's Last Exam 基準測試中達到 41%,在 ARC-AGI-2 測試(含代碼執行)中達到45.1%,證明 Google 成功將推理能力整合進強大的預訓練基礎模型中。

一項實際測試更具說服力:在建立「拇指戰爭遊戲」的程式設計任務中,Gemini 3 是唯一能交付可正常運行版本的 AI 模型,而同樣的提示詞給ChatGPT 5.1 和 Claude Sonnet 4.5 都產生了功能較差的結果。

ai-war-image-3

Nano Banana Pro:專業級圖像生成

Gemini 3 的圖像生成模型 Nano Banana Pro 同樣展現驚人實力。該模型支援最高 4K 解析度的圖像生成,能在多語言環境中精確渲染文字,並允許使用者控制拍攝角度、景深、色彩和光線參數,如同使用專業相機。

更重要的是,Nano Banana Pro 能夠維持最多 5 個角色與 14 個物件的一致性,將配方文字轉換為插圖流程圖,視覺化天氣等即時資訊,並將圖像場景從白天轉換為夜晚。這些能力讓AI圖像工具從消費者應用邁向專業設計領域。

ai-war-image-4

使用 Nano Banana Pro 圖片生成方法說明:

  1. 進入 Gemini
  2. 選擇可以建立圖像的香蕉圖示與使用 3 Pro 思考型模型

nano_banana_pro_生成步驟一: 選擇可以建立圖像的香蕉圖示

nano_banana_pro_生成步驟二:使用 3 Pro 思考型模型

  1. 輸入你要生成的提示文字即可生成

範例:請幫我建立一張搜尋引擎優化(SEO)與生成式引擎優化(GEO)的對比圖,可以用可愛動物的風格以漫畫的方式呈現來讓用戶很容易明白

Gemini_Generated_Image_5mmcm95mmcm95mmc

Antigravity:代理式開發的新典範

Google 同時推出的 Antigravity 是一個革命性的「代理優先」(agent-first)開發平台,重新定義了 IDE (整合開發環境)的概念。

不同於傳統 IDE 僅作為開發者工具箱中的一項工具,Antigravity 將 AI代理提升為主動合作夥伴。代理可直接存取編輯器、終端機和瀏覽器,自主規劃並執行複雜的端對端軟體任務,同時驗證自己的程式碼。

開發者可以在更高的「任務導向」層級操作,而非逐行編寫程式碼。例如,使用者可以啟動一個新工作區來建立「航班追蹤應用程式」,並用自然語言描述期望的行為。代理會回應生成結構化實施計畫、建立初始專案任務,並逐步執行——建立任務、生成腳手架程式碼、記錄行為為Artifacts(如實施計畫、任務清單、螢幕截圖或瀏覽器錄影),然後將這些變更應用到專案中。

Antigravity 目前支援 MacOS、Windows 和 Linux。值得注意的是,Antigravity 並非僅限於 Gemini 3,也支援 Anthropic 的 Claude Sonnet 4.5 和 OpenAI 的 GPT-OSS,提供開發者模型選擇性。

ai-war-image-5

Sam Altman 的內部警告 :OpenAI 面臨「逆風」

一份在Gemini 3發布前不久撰寫的OpenAI內部備忘錄洩露,顯示 Sam Altman 向員工承認「Google最近在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預訓練方面」,並坦言 Google 的 AI 進展可能對公司造成影響,承認面臨「艱難的處境」與「經濟逆風」。

Altman 在備忘錄中寫道:「我們需要在短期競爭壓力下保持專注」,並強調研究團隊大部分成員必須專注於實現「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這一目標。他也承認:「我們必須同時做這麼多困難的事情——最好的研究實驗室、最好的 AI 基礎設施公司,以及最好的 AI 平台/產品公司——這真的很糟糕,但這就是我們的命運」。

這份備忘錄的語氣在 OpenAI 歷史上極為罕見。儘管Altman 試圖在最後表達樂觀,稱「我不會與任何其他公司交換位置」,但承認「落後」與面臨「逆風」的用詞本身已反映出競爭壓力的真實程度。

OpenAI 的財務壓力與估值風險

OpenAI當前估值約 5000 億美元,但年收入僅約 130 億美元。這種市值與實際營收之間的極端分歧,是基於指數增長與持續技術優勢的假設。Gemini 3 的出現同時削弱了這兩項假設。

雖然 OpenAI 在 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到 43 億美元,比 2024 年全年增長約 16%,並預計全年達到 130億 美元,到 2030年增至數千億美元,但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OpenAI 預計 2025 年燒掉約 80 億美元的現金,用於擴展基礎設施、人才和研究工作,預期要到 2029 年左右才能實現正向現金流,屆時預計收入可能達到 1250 億美元。

更嚴峻的是,OpenAI 約 70%的收入來自 API 存取與企業客戶。當 Gemini 3 在技術上優於 GPT-5.1 時,這種技術劣勢會直接轉化為立即的收入損失。

關鍵差異:這次 OpenAI 背後的微軟

2025年10月28日,微軟與 OpenAI 宣布進化其戰略夥伴關係。根據微軟與OpenAI 雙方的協議,微軟持 有OpenAI 營利部門約 27% (以轉換基礎計算)至 32.5%的份,價值約 1350 億美元。OpenAI 承諾在 Azure上投入 2500 億美元,保證在其積極擴張計畫期間獲得運算能力。

雙方的夥伴關係核心要素將持續至 2030 年合約期滿,包括微軟對 OpenA I智慧財產權的存取、雙向收入分享安排,以及微軟對 OpenAI API 的獨家權利。微軟保留 API 託管獨家權,但 OpenAI 可以尋求其他雲端供應商提供原始運算能力。

這讓現在的戰局變成:「微軟+OpenAI」聯軍對抗 Google 的新局面。這種三方動態比1990 年代的雙邊競爭更加複雜。

然而,這個聯盟也顯示出裂痕。2025 年 6月 ,OpenAI 與 Google Cloud 敲定協議,將透過 CoreWeave 使用 Google Cloud 基礎設施進行模型訓練與運營。這標誌著 OpenAI 戰略聯盟的重大轉變,顯示其野心已超越微軟,尋求多元化而非完全依賴單一合作夥伴。

此外,OpenAI 在 2025年10月推出自己的瀏覽器 Atlas,希望利用其 AI 超能力從 Google手中搶奪市場份額。Atlas 不只是想取代 Chrome成為預設瀏覽器:它希望 ChatGPT 成為 AI 時代的預設作業系統。

ai-war-image-8

Google的基礎設施優勢:TPU晶片與生態整合

Google 在 AI 競爭中擁有一項 OpenAI 難以複製的優勢:自主研發的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 晶片與垂直整合的基礎設施。
自 2015 年投資 TPU 以來,Google已建造 6 代不同的 AI 專用晶片,主要由Google設計,與 Broadcom進行不同程度的中後端協作,由台積電製造。分析師估計,Google 運營TPU能力的成本比依賴 Nvidia GPU的實體低約 20%。

更重要的是系統層級的優勢。Google的TPUv4系統可擴展至 4096 個晶片,預計當前世代 TPUv5 可擴展至 16384 個晶片,而無需透過效率較低的以太網路。最新的 Ironwood TPU提供比 TPU v5p高出10 倍的峰值效能,在訓練和推理工作負載上都比上一代晶片提升 4 倍以上。

對比之下,OpenAI 在 2025 年 6 月轉向採用 Google 的 TPU 來運行 ChatGPT,試圖減輕對 Nvidia 的依賴與「Nvidia稅」負擔。這種依賴關係的反轉凸顯了垂直整合基礎設施的戰略價值。

Google 還將 TPU 與 AI 平台堆疊(包括 Vertex AI)整合,並透過 OpenXLA 和 PyTorch/XLA 支援常見框架,減少企業多元化超越 GPU時的程式碼移植摩擦。實際案例顯示成效驚人:Midjourney 從 GPU 遷移後減少 65% 推理成本,Cohere 實現 3 倍吞吐量改善,而 Google 自己的 Gemini 模型使用數萬個 TPU 晶片進行訓練。

ai-war-image-9

誰會是最後的贏家?使用者與生態系受益

歷史告訴我們,先進者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Netscape雖然開創了商業化網頁瀏覽器市場,但最終被微軟擊敗;而微軟的 IE 雖曾佔據 95%市占率,最終也被 Google 的 Chrome 超越。

當前 AI 戰局的結果仍充滿變數。分析顯示,截至2025年10月,OpenAI 在 AI 驅動應用程式中的市場份額達 38%,Google 緊隨其後達35%。有 75%的開發者報告在其專案中使用 OpenAI 或 Google 的 API。這種接近的競爭態勢意味著任何一方都尚未建立不可撼動的領先地位。

OpenAI 仍擁有強大的品牌認知與龐大的使用者基礎——每週8億活躍用戶、300萬付費企業用戶、超過100萬企業客戶。ChatGPT的簡潔介面與開發者社群資源豐富,對個人開發者與小型團隊仍具吸引力。

Google 則利用其龐大的生態系統——Android、Chrome、Search、Workspace——將 Gemini 無縫整合到數十億人的日常工作流程中。對於已深度嵌入Google Cloud 的企業與資料團隊,Gemini提供無摩擦整合。忠於 Microsoft 365的企業則獲得原生Copilot協同效益。

但無論最後的贏家是誰,真正受益的都是我們。這場AI大戰勢必越打越精彩,技術進步的速度只會更驚人。競爭已促使雙方加速創新:OpenAI 快速推出 GPT-5.1作為回應,Google 則不斷強化 Gemini 的功能與整合深度。

IDC 預測,到 2027 年,亞太地區與 AI 相關的投資將成長 1.7 倍快於整體數位技術支出,創造 1.6 兆美元的經濟影響。McKinsey 研究發現,AI 可大幅加速佔大型企業研發支出 80% 的產業的研發流程,對於產品主要由智慧財產權組成的產業,創新速度可能翻倍;對於生產複雜製造產品的產業,研發流程可加速 20% 至 80%。

多家研究機構預測,自主AI代理市場到 2026 年可達 85 億美元,到 2030 年達 350 億美元。生成式 AI 正從實驗性技術轉變為企業戰略優先事項,組織正將 GenAI 整合至核心營運以提升績效、創新並保持競爭力。

最終結果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未來鐵定會有更強、更快、更聰明的 AI 工具。無論是 Google 的 Gemini、OpenAI 的 ChatGPT,還是尚未出現的新競爭者,這場AI軍備競賽的真正贏家是全體使用者——我們將獲得更好的服務、更低的成本、更多的選擇,以及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提升。正如同瀏覽器大戰最終帶來更快、更安全、更功能豐富的網頁瀏覽體驗,當前的 AI 大戰也將推動整個產業邁向更高的境界。

ai-war-image-10

進階閱讀

Google Antigravity 介紹:與 Cursor 等 AI IDE 工具差異分析

本文內容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授權 (CC BY 4.0)。
使用者(包含 AI 模型如 ChatGPT)可自由讀取、摘要、翻譯與重寫本文內容,但需註明來源並附上原始網址

分享這篇文章:
← 返回文章列表
最後更新:2025年11月25日

相關文章

Google Antigravity 介紹:與 Cursor 等 AI IDE 工具差異分析

Google Antigravity 介紹:與 Cursor 等 AI IDE 工具差異分析

Google Antigravity vs. Cursor 等 AI IDE 深度比較: Google 推出「Agent-First」開發工具 IDE Antigravity,搭載 Gemini 3 Pro,挑戰傳統 AI IDE。它讓 AI 代理自主規劃、執行程式、甚至控制瀏覽器完成端到端任務,並以「Artifacts」機制提供透明、可核查的工作記錄。這標誌著開發模式從「人機協作」邁向「全代理指揮官模式」。

2025年11月20日556 次瀏覽
AI 瀏覽器完整推薦指南:瀏覽、搜尋與執行一次完成

AI 瀏覽器完整推薦指南:瀏覽、搜尋與執行一次完成

AI 瀏覽器將搜尋、瀏覽、任務自動化整合為一體,讓工作效率提升 40-300%。本文完整評測 Perplexity Comet、ChatGPT Atlas、Arc 與整合AI模式的Chrome 等 8 款主流產品,分析隱私風險與實戰應用場景,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 AI 瀏覽器

2025年11月2日620 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