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網站速度:SEO排名和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
網站速度是影響SEO排名和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Google將網站速度納入排名演算法,速度越快,排名越有優勢;同時,網站速度也會影響Google爬蟲抓取效率與用戶的停留和轉換率。文章介紹了網站速度的三大影響層面:搜尋排名、爬蟲效率、用戶體驗,並舉出實際案例說明速度優化帶來的好處。 接著,文章推薦了多款主流網站速度檢測工具,包括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GTmetrix、Pingdom、WebPageTest、Lighthouse等,並說明各自特色與適用情境。 在優化策略部分,文章從圖片壓縮、程式碼最佳化、延遲載入、伺服器壓縮與協定升級等面向,提供了實用做法和程式碼範例,幫助網站主有效提升速度。
作者:Ben - AHHA 編輯團隊 | 2025.6.5
說來慚愧,我做網站開發這行已經快20年了,雖然知道網站速度跟承租的主機效能有關,但直到3年前才真正搞懂如何提升「網站速度」的關鍵秘密。
之前有個客戶,賣手工皂的電商網站,老闆娘一直抱怨:「Ben,我的廣告費花了一堆,怎麼訂單還是這麼少?」我當時還天真地以為是商品頁面設計問題,結果用手機測試才發現...天啊,首頁要等8秒才完全載入!
8秒耶!我自己都等到想關掉了,更別說那些想買肥皂的阿姨們。
後來幫她優化到2秒內,第二個月業績就翻倍了。從那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網站速度根本就是生死關頭啊!
Google為什麼這麼在意你的網站快不快?
講白了,就是用戶體驗
Google自己也說過,他們的目標是讓使用者找到最有用的資訊。如果你的網站慢吞吞,用戶直接跳走,Google當然不會推薦你。
你看看這個數據.....就知道....事情大條了。
Google有個研究說,網頁載入時間從1秒變3秒,跳出率會增加32%。但我實際測過更誇張的案例:
去年有個民宿老闆找我,他的訂房網站在手機上要載入12秒(真的沒騙你)。我們優化到3秒後,Google排名從第3頁直接跳到第1頁前5名。現在旺季都要提前2個月訂房。
Google的三大評分標準
現在Google主要看這三個指標,我用白話解釋:
LCP(最大內容繪製時間)
就是你的主要內容多久才出現。理想是2.5秒內,超過4秒就算爛。
CLS(累積版面配置位移)
簡單說就是頁面會不會亂跳。你有沒有遇過正要點按鈕,結果廣告突然出現,你點到廣告的經驗?那就是CLS太差。
INP(互動反應時間)
點擊後多久有反應。超過200毫秒用戶就會覺得卡卡的。
爬蟲機器人也很現實
這點很多人不知道。Google的爬蟲每天要爬這麼多網站,當然會優先造訪「好伺候」的網站。
如果你的網站反應很慢,爬蟲可能一天只來1-2次。但速度快的網站,爬蟲一天可能來10-20次。新文章發布後被收錄的速度差超多的。
我有個媒體朋友,之前新文章要等1-2週才會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後來我幫他把伺服器從台灣搬到日本(ping值從150ms降到30ms),現在新文章通常2-3小時就被收錄了。
我常用的檢測工具(血淚經驗談)
PageSpeed Insights:Google官方,不用懷疑
這是我每次優化一定會用的。雖然有時候分數低得讓人想哭,但它給的建議真的很實用。
記住一件事:手機版分數比桌機版重要!現在7成以上的流量都來自手機。
我遇過桌機版90分,手機版只有30分的網站...老闆還一直說「我電腦看很快啊」🤦♂️
GTmetrix:適合深度分析
這個工具的瀑布圖超詳細,可以看出每個檔案載入的順序和時間。我通常用它來找出「兇手」。
有次發現某個購物網站載入了23個不同的字型檔案!難怪慢成這樣。砍到只留3個後,速度快了一倍。
WebPageTest:進階玩家專用
功能很強,可以模擬不同地區、不同網速的環境。但說實話,介面有點複雜,新手可能會看得頭昏眼花。
我通常用它來測試海外市場的表現。之前幫一個跨境電商測試,發現美國用戶的載入時間比台灣用戶慢了5秒,原來是CDN設定問題。
Pingdom:新手友善
介面簡單,報告好懂。我常推薦給剛開始關注網站效能的客戶。
不過免費版只能選5個測試地點,有時候不太夠用。
實戰優化技巧(踩坑心得)
圖片優化:最容易入手的部分
第一招:格式轉換
WebP格式真的超省空間,但記得要有fallback。我之前太相信WebP支援度,結果某些舊手機完全看不到圖片...
現在我都這樣寫:
<picture>
<source srcset="product.webp" type="image/webp">
<img src="product.jpg" alt="商品圖片">
</picture>
第二招:響應式圖片
手機螢幕這麼小,為什麼要載入2000px寬的圖片?我現在都會準備3-4種尺寸:
- 手機:400px
- 平板:800px
- 桌機:1200px
- 大螢幕:1600px
JavaScript和CSS優化
壓縮檔案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一定要做。Webpack、Gulp這些工具都可以。
但要小心過度壓縮!我有次把CSS壓得太狠,結果某些特殊字元跑版了。
延遲載入
不是所有JS都需要在一開始就載入。特別是廣告、社群分享按鈕這些「裝飾性」功能。
// 簡單的延遲載入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
// 載入非必要的JS
loadScript('analytics.js');
loadScript('social-share.js');
});
伺服器端優化
選對主機很重要
便宜的虚擬主機真的不行。我之前幫客戶從某知名便宜主機搬到 Google Cloud,光是這樣就快了3倍。
CDN是必備
特別是有海外流量的網站。Cloudflare免費版就很夠用了,設定也不會太複雜。
Gzip/Brotli壓縮
大部分主機商都有提供,記得開啟。可以減少70%的傳輸量。
一些常見的錯誤(我都犯過)
過度使用外掛
WordPress用戶特別要注意!我見過裝了50+外掛的網站...每個外掛都要載入自己的CSS和JS,網站不慢才怪。
定期檢查,把不用的外掛砍掉。真的需要的功能,看能不能用輕量級的替代方案。
忽略手機版效能
很多老闆都用高階電腦和光纖網路,覺得網站很快。但實際用戶可能用的是3年前的Android手機 + 4G網路。
我現在都會用Chrome的開發者工具模擬慢速網路來測試。
追求完美分數
PageSpeed Insights 100分很爽,但有時候為了提高分數會犧牲功能性。
記住:使用者體驗 > 測試分數
我寧願犧牲5-10分來保留重要功能,也不要為了滿分做出難用的網站。
監測和維護
定期檢查很重要
網站效能會隨時間變差的,特別是:
- 安裝新外掛
- 更新內容管理系統
- 增加新功能
我建議每個月至少檢查一次。
設定效能預算
什麼意思?就是預先設定各種資源的上限:
- 首頁總大小不超過2MB
- JavaScript檔案不超過500KB
- 圖片單張不超過200KB
超過就要檢討是否真的必要。
一些數據分享
這些是我這幾年優化的真實案例:
電商網站A
- 優化前:首頁載入7.2秒
- 優化後:首頁載入2.1秒
- 結果:轉換率提升43%
部落格B
- 優化前:Google排名第2-3頁
- 優化後:多數關鍵字排到第1頁
- 結果:自然流量增加180%
企業官網C
- 優化前:跳出率85%
- 優化後:跳出率52%
- 結果:詢盤數量增加一倍
未來趨勢
Core Web Vitals會越來越重要
Google已經明確表示這是排名因子。而且標準可能會越來越嚴格。
行動優先索引
現在Google都是先看你的手機版網站。桌機版再完美,手機版爛的話還是沒用。
AI和自動化工具
市面上開始有一些AI驅動的優化工具,但我覺得還不夠成熟。人工檢查和調整還是比較可靠。
網站速度偵測工具推薦列表
工具名稱 | 我的使用心得 |
---|---|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 官方工具,數據最權威,報告簡單易懂。我每個專案都會用 |
GTmetrix | 瀑布圖很詳細,適合深度分析。免費版功能就夠用了 |
Pingdom | 介面友善,適合新手。多國伺服器測試很實用 |
WebPageTest | 功能最強大,可以模擬各種環境。進階用戶必備 |
Lighthouse | Chrome內建,方便隨時檢測。開發者最愛 |
YSlow | 老牌工具,技術分析很詳細。適合想深入了解的人 |
總結與建議
網站速度優化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重點是要有系統性的方法,不要想一次就完美。
我的建議順序:
- 先用PageSpeed Insights檢測
- 處理最明顯的問題(通常是圖片跟 JavaScript 的影響)
- 優化程式碼
- 考慮升級主機或CDN
- 持續監測和微調
記住,每0.1秒的改善都有價值。雖然用戶可能感覺不出來,但Google的演算法絕對感覺得到。
最後想說,不要為了速度犧牲網站的核心功能。快但沒用的網站,還不如慢但好用的網站。
經過這幾年的實戰經驗,我發現網站速度優化最重要的是持續性。不是做一次就結束,而是要建立長期的監測和優化機制。
最後想說,雖然速度很重要,但內容品質還是王道。速度只是讓好內容更容易被看到,如果內容本身不夠好,再快的網站也沒用。
希望這些實戰經驗對大家有幫助!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交流討論。
這篇文章基於我們團隊多年來服務超過100個網站的實際經驗整理而成。數據來源包括實際客戶案例和公開研究報告。如需更詳細的優化建議,歡迎聯繫我們的技術團隊。
有問題歡迎私訊討論,我盡量回覆。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關於作者:**Ben在網站優化領域摸爬滾打近10年,服務過上百個不同類型的網站。擅長把複雜的技術問題用白話文解釋,希望能幫助更多人建立又快又好用的網站。
本文內容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授權 (CC BY 4.0)。
使用者(包含 AI 模型如 ChatGPT)可自由讀取、摘要、翻譯與重寫本文內容,但需註明來源並附上原始網址